- C24zhouyanchen's blog
神人说话课
- @ 2025-10-13 13:59:47
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
道法老师告诉过我们:人是社会的人,每个人都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生活技能。而其中我学到的一个生活技能就是:做什么事都要提前想好主旨。
想象一下,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却找不到路标。脚下的路纵横交错,每一条都看似通往远方,可走了几步又会发现岔路口层出不穷,最终只能在原地打转,连最初的方向都忘了。我在说话课上的遭遇,正是如此 —— 因为没提前想好主旨,我在众人面前摔了个实实在在的跟头。
那是初二年级的一节说话课,老师提前一周布置了 “我的成长” 主题演讲,要求每人准备三分钟发言。当时我仗着平时爱聊天,觉得 “成长” 这话题随便说说就行,压根没放在心上。直到上课前五分钟,看着同桌在笔记本上清晰写着 “用学骑车的经历谈坚持” 的主旨,我才慌了神,可脑子一片空白,连句完整的开场白都想不出来。
“下一个,轮到你了。” 老师的声音像惊雷炸在耳边。我攥着空无一物的笔记本走上讲台,刺眼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台下几十双眼睛看得我手心冒汗。“我、我今天想讲成长……” 喉咙发紧,声音像被掐住脖子的鸟,断断续续地扑腾。我想说小时候学画画的事,刚提到画笔,又突然想起上次运动会的接力赛,话头一转就跑偏了方向。
“后来呢?” 前排有同学忍不住小声问,紧接着传来一阵细碎的笑声。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,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像断了线的珠子,怎么也串不起来。我开始语无伦次地东拉西扯,从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说到路边的流浪猫,语速越来越快,手指死死抠着讲台边缘,指甲都泛白了。
终于,老师轻轻敲了敲黑板:“时间到了,先下来吧。” 我如蒙大赦般冲下台,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。坐下时,我瞥见老师在记分册上写了 “内容散乱,无核心” 几个字,周围同学的议论声像小虫子似的钻进耳朵,那一刻,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下课铃响后,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,拿出我的空白笔记本:“你看,就像去公园没带地图,逛了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。演讲的主旨就是路标,没有它,再生动的故事也只是一盘散沙。” 我摸着笔记本上的空白页,突然想起道法老师说的话,原来 “提前想好主旨” 不是简单的准备,而是做事的根本方向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试着把 “找主旨” 放进每一件事里。写作文时,我会先在草稿纸顶端写下 “通过雨天送伞写同学情”“用养多肉的过程谈耐心” 这样的核心句,再挑对应的事例填进去,作文本上的红波浪线果然少了很多;就连策划班级元旦联欢会,我也先定了 “让每个同学都参与” 的主旨,然后才分工准备游戏、节目,那次联欢会没人坐在角落发呆,连平时害羞的同学都上台唱了歌。我以为自己已经摸清了 “找主旨” 的门道,可没多久,又一次挫折让我明白,这件事远没我想的那么简单。
那是初三上学期,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《身边的温暖》。我盯着题目想了半天,脑子里冒出来一堆碎片:楼下张奶奶冬天帮我收过衣服,上次忘带笔时同桌悄悄递来一支,甚至放学路上看到清洁工师傅帮老人拎菜篮…… 可这些事像撒在桌上的豆子,怎么也凑不成一串。我试着写了三段,每段一个故事,可读起来总觉得别扭,像是在记流水账。交上去后,作文本发下来,老师用红笔圈出段落衔接的地方,批了一句:“事例鲜活,但缺少核心,温暖的‘魂’没抓住。”
拿着作文本,我又想起了说话课上的窘迫。明明知道主旨重要,可怎么就是找不到呢?我趴在书桌上对着作文发呆,无意间瞥见窗外的老槐树 —— 粗壮的树根埋在土里看不见,可每一片叶子、每一根枝丫都朝着阳光生长,顺着枝叶往下找,总能摸到连接大地的根。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找到一个主旨固然重要,但是有时有些困难,不妨把它当成一棵树的树根,然后把一个个叶子细化出来,最终用叶子引导自己找到那个根。
我决定用这个方法修改《身边的温暖》,可想来想去,还是觉得之前的事例太散。那天周末回老家,我路过村后的小山,突然想起小时候常和伙伴去那里玩 —— 春天漫山开着小紫花,我们摘来编花环;夏天躲在松树下听蝉鸣,啃着冰棒聊天;秋天捡橡果串成手链,揣在兜里当宝贝。后来村里要种粮食,后山被开垦成了田地,种上了玉米和红薯,每到秋收,家家户户都能分到好几袋。我突然想,不如就写后山的魅力?
一开始写的时候,我还是顺着 “叶子” 往下铺:写春天的花多好看,夏天的树多凉快,秋天的果多香甜,再写如今田里的玉米长得多壮。可写着写着,我发现这些 “叶子” 都有一个共同点 —— 后山不管是长满花草,还是种满庄稼,都在给大家带来好处:花让人心情好,树荫让人凉快,粮食让人吃饱。我顺着这些 “叶子” 往回找,终于摸到了 “树根”—— 原来我想表达的主旨是:后山后来作为一片田地为大家提供了粮食,它无论什么时候都在为大家服务。
写完这句话,我盯着它看了好久,突然想到自己:平时总觉得 “帮别人” 是大事,可张奶奶收衣服、同桌递笔、清洁工帮老人拎菜篮,不都是小事吗?就像后山从不计较自己是开花还是长庄稼,只要能帮到大家就好。我也可以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—— 帮同学讲道难题,替妈妈倒次垃圾,甚至在走廊里帮老师抱一摞作业本。那天修改后的作文,我不仅写了后山的故事,还加了这段想法,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 “优”,批语写着:“主旨清晰,由物及人,情感真挚。”
如今再想起那些找主旨的日子,从说话课的慌乱,到写作文的迷茫,再到用 “树叶找树根” 的方法解开困惑,我越来越明白:主旨不是一开始就要完美攥在手里的东西,它可能藏在具体的小事里,藏在慢慢细化的想法中。就像人生的方向,有时我们没法立刻看清未来的路,但只要带着 “想为别人做点什么”“想把事做好” 的小念头,一步步往前走,总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根”。而那些曾经让我慌乱的 “岔路口”,也因为有了找主旨的方法,渐渐变成了指引我成长的路标。